潔凈室中空氣顆粒物沉積機制
潔凈室中空氣顆粒物沉積機制
1. 潔凈室按ISO14644-1:1999依據空氣中顆粒物濃度分類,但空氣中顆粒物濃度無法直接衡量表面和產品受污染程度,需通過測定產品附近表面的顆粒沉積率(PDR)確定。
2. 已有研究多關注半導體制造中小顆粒(1微米)沉積,且關于潔凈室顆粒沉積的信息多為理論性,湍流沉積影響被忽視。本文旨在回顧相關已發表信息,特別是較大顆粒(10微米)的,同時報告包括湍流沉積在內的不同沉積機制重要性的實驗研究結果。
二、顆粒沉積機制
1. **主要機制**
- **重力沉降**:對約0.5微米以上顆粒是主要機制,沉積速度與顆粒直徑平方成正比,如5微米顆粒沉降速度約0.08厘米/秒,50微米約8厘米/秒。
- **湍流沉積**:空氣清流將顆粒物沉積到表面,大于約1微米的顆粒物因慣性沉積,空氣流越大,沉積越多。
- **靜電吸引**:帶電荷顆粒被帶相反電荷表面吸引,潔凈室設計會減少關鍵表面靜電荷,僅在特定情況下重要。
- **布朗擴散**:對0.5微米以下顆粒重要,因受空氣分子和其他顆粒撞擊產生隨機運動而沉積。
2. **次要機制**:包括撞擊、攔截、熱泳、湍流泳,在潔凈室中通常不重要。
## 三、粒子沉積率(PDR)
1. 定義:單位時間內沉積到單位表面積上的粒子數量,本文單位為個/平方分米/小時。
2. 計算:通過在標準時間內測量沉積到標準表面積上的粒子數量得出,需扣除清潔后見證板上的背景計數。
## 四、實驗設備與方法
1. **潔凈室參數**:非UDAF型,面積25m2,體積67.5m3,正常情況下9個風機過濾單元,總供氣量4050m3/h,換氣次數約60次/小時;實驗時開啟2個,總送風量900m3/h,換氣率約13次/小時,還研究了無通風和單向氣流狀態。
2. **顆粒來源**:實驗期間3人在潔凈室,穿普通室內服裝,通過活動產生顆粒。
3. **見證板**:直徑12厘米(面積49平方厘米)的潔凈玻璃觀察板,暴露約90分鐘后用HE850顆粒沉積測量儀計數和測量尺寸。
4. **等效直徑計算**:通過顆粒頂面面積計算,公式為\(Equivalent particle diameter =\sqrt{4A/\pi}\)(A為顆粒頂面面積)。
## 五、實驗結果與分析
1. **10微米顆粒沉積**
- 不同通風條件下,頂板(朝上)的粒子沉積率(PDR)顯著更高,重力沉積占總沉積量的82%,非重力沉積占18%。
- 非重力沉積中,湍流沉積至少占一半,在每小時13次空氣交換狀態下,非重力沉積量是不通風狀態的兩倍;單向氣流條件下,非重力沉積量取決于平板相對于氣流的朝向,立方體后方湍流強度最大,沉積量最高。
2. **攜帶微生物的顆粒(MCPs)沉積**:總非重力沉積率為6%,94%來自重力沉積,因營養瓊脂無靜電荷,剩余沉積可能主要由湍流沉積造成,MCPs平均空氣動力學粒徑約12微米,粒徑分布比10微米顆粒更小。
3. **平行見證板研究**:在三種通風條件下,沉積在下部和上部平板上的10微米顆粒百分比相近,接近50%。
## 六、結論
1. 潔凈室中顆粒主要沉積機制為重力沉降、湍流沉積,特定情況下有靜電吸引,布朗擴散對小于0.5微米顆粒重要。
2. 10微米顆粒沉積中,重力沉降占82%,非重力沉積占18%,其中至少一半為湍流沉積。
3. 不同實驗條件和顆粒類型下,沉積機制占比有所差異,粒徑分布是影響因素之一。
- 上一條潔凈室維護清單
- 下一條液體顆粒計數器:批次與在線實時過程監測